大国重器:中国工业是发达国家粉碎机?

浏览量:938   / 时间:2017-09-07
分享到: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豆瓣网 有道云笔记

央视出了两部大手笔的纪录片《超级工程》第一季和第二季,从中国的桥梁、道路各方面入手,来颂扬中国的工业化体系。

其中举了好几个例子,本来是是德国美国日本等精工发达国家独家秉持的技术,被中国人买下研究后,中国造出来的价格便宜了近一半,绝对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,于是中国工业也就被称为“发达国家粉碎机”。


a


听说上去很厉害,但是好像就是山寨的工业应用版本。问题是,中国制造出来的价格便宜的质量也好吗?全球买家会买账中国制造吗?除了山寨,我们可以走高精尖路子,和制造发达业国家争夺话语权吗?

另一部纪录片《大国重器》尝试回答了这几个问题。

2012年,济南二机床集团自行研发的最新冲压线刚刚投入使用时,福特汽车全球冲压设备规划主管鲍尔来到生产车间参观。


b


他发现,这条冲压线每天可以加工一万多个汽车外壳部件,效率达到了每分钟15次,这个速度超过了旁边德国冲压线每分钟13次的速度。

过去几十年里,福特已经习惯使用德国和本国的生产线,而这一次它们破天荒地选用了中国设备


c


说完实体经济领域的国家博弈,我们再看看,中国工程的人才储备。

2005年杜克大学作了一项研究,那就是究竟中美印三国每年毕业工程学学生有多少。

美国:13万5千

印度:10万

中国:35万1千

也就是说,从数量上美国每毕业一个学生的时候,中国的工程类学生毕业人数是美国的三倍。

工程机械类的工作辛苦不必言说,酬劳低,工作价值不受到重视,所以即便是很多工程类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出来从事蓝领工作。


d


当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放弃单纯山寨的路子,走向自主创新的时候,人才总是在需求的第一线。从最基层的生产线上的一线员工,到集约化领域的技工,只有合理的薪酬架构,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,才是走向发展工业的正循环。


e


还是拿《大国重器》里面的例子来讲。

杨建华,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普通的焊接工人,曾经制造出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外壳。

大型压缩机的外壳焊接中,普遍采用的分体焊接制造技术,就是他的一项发明创造。分体焊接,对工人的焊接技术要求极高,几十吨重的外壳最厚的地方将近半米,而最薄的地方只有十毫米,150多个零部件有严格的焊接顺序和方法,这套工艺是杨建华靠自己的经验,在工作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。

这种工艺经验难道不是匠人精神?不该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褒奖?

重赏之下,而后有勇夫,有先行者。


f


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潮流。要知道,中国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中国了。

中国在几年前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美国,是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国了,中国拥有了工业产业链的绝大部分的下游,相当部分的中游,当然还有极少数的上游。

国家有钱了,产业链建立健全了,人才培养了,大规模的集体作战推进产业升级,在国外媒体长期唱衰中国的时候,中国工业正攒劲发展、闷声发财。

生而为龙,即使一朝折断掌牙,拔裂鳞片,瞎目断爪,坠入浅滩,龙依然是龙。

风云际会,一飞冲天。


声明:本文只做信息分享,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。